发表时间: 2019-11-04 10:26:50
作者: 吴燕峰
来源: 迪兹瓦矿业SOMIDEZ
一座现代化矿冶新城在我们眼前、在我们手中拔地而起,回顾在异国他乡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实属不易。
面对厚望与重托,迪兹瓦矿业全体干部员工积极践行“当成作品、做成精品”的管理理念,精心组织施工,抢抓工程进度,强化项目安全和质量的精益化管理,工程进度实现计划要求,出色完成各个时间节点的任务,值得骄傲与自豪。
资料图片 十五冶迪兹瓦基建项目部吊装球磨机的现场安全确认会
通过参加安全专题培训和每一次的安全检查、巡查,总能看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违章违纪行为,令人揪心、感叹——什么时候安全变成了习惯就好了!
我们先来看看,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观上有如下十种心理:
1. 侥幸心理
2. 惰性心理
3. 麻痹心理
4. 逆反心理
5. 逞能心理
6. 凑趣心理
7. 冒险心理
8. 从众心理
9. 无谓心理
10. 好奇心理
如其中的惰性心理,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造成的。例如有的员工宁愿冒点险也不愿多伸次手、多走一步路、多张次口;有些人明知机器运转不正常,也不愿停车检查修理,而是让它带“病”工作。凡此种种,都和惰性心理有关。
客观上,操作者由于对规程规章制度的规定没有完全理解,对自身行为的危害意识不到,把错的或偏颇的做法视作对的或全面的,把些错误的“经验”视作为正常的做法,久而久之形成行为定式。
产生上述行为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岗位培训不到位;作业环境不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社会环境不埋想等。例如,岗位培训不到位,常表现为:培训过于程式化,受训人员被动接受,培训的效果只是换来了“安全就是不出事故”的空洞认识。
不安全行为的特点有哪些?总结起来不外乎四个方面:顽固性、潜在性、传染性、排他性。顽固性表现为多发且不容纠正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屡教不改”、“犯了又犯”。潜在性表现为对不安全行为的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不发生事故的时候是“艺高人胆大”,对危险丧失了警惕性,出了事故却“追悔莫及”。
“省力,不出事”的行为容易被效仿,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根治就会被延续,这就是传染性的危害。排他性是对规章制度的漠视,学不进、不在乎,总认为自己的做法“好用、管用”。
资料图片 员工现场操作
“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让安全成习惯是有方法、有途径的。安全行为的养成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成自然的过程。
要从学习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服从安全操作规程规定、调适健康身心状态等方面入手,强化有利安全生产的元素,并且阻止有害于安全生产的元素,从而形成员工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
来看看现场作业前的安全确认法。安全确认就是在现场作业前对操作程序、现场环境及其他相关安全因素,进行认真辨识、判断后作出准确、严格的认定。一般的安全确认的形式有:文字确认,如签字确认;信物确认,如盖章、交换牌证等;语言、信号确认,如面对面言语确认旗语、手势等;警戒确认,如设置栅栏、悬挂警戒标识等。
“手指口述”也是安全确认的种有效方式。在操作前用手指着被操作的物或行动去处,眼睛随手指观察,刺激大脑同时思考,并把操作中最关键的话大声说出来。这样,赋予现场作业一定的仪式感,使作业人员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习以为常的工作,不管别人如何,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此外,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是相对于行为环境对行为者要求而言的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对安全行为的养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随着事物认知的不断深入,不断规范和完善。
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工具与方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是前提。我们不远万里奔赴非洲大地,为平安而来、为幸福而来、也为资源报国而来,奋斗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故事的故事或许算不上完美人生,但有着事故的人生或许会是残缺短暂而悲怆的,但愿事故永远只是故事。
来吧,行动起来,让安全成习惯,让未来更平安!